孩子對外語似乎沒有像對中文那樣有興趣,請問是否有建議的外語圖書共讀方式呢?

發布日期:113年 5月 2日 星期四

 

      嬰幼兒大約在1歲左右才能發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語詞,2歲前的詞語表達還非常不完整,通常要到3歲以後才能流利的使用母語。幼兒的語言雖然是由模仿而來,但讓幼兒整天看英語發音的影片並無法因此而學會英語,因為語言的學習需要經過實質的 運用練習和互動,也就是說,有效的語言學習必須在對幼兒有意義的情境中,透過生活化的方式進行才有成效。 選擇不同語言的繪本來和孩子共讀的確能提供他們聆聽和仿說特定語言的機會,但是如果該語言跟孩子的生活經驗沒有產生有意義的連結(意即日常生活中並無使用該語言的機會),那麼 閱讀過程的不同語言刺激可能只創造當下的新鮮感和趣味,無法累積成孩子真正的語言能力,畢竟只有短時間故事分享的接觸無法像母語的使用那麼頻繁和必要,所以想要透過唸不同語言的繪本來學習語言是不容易的。若撇開語言學習不談,單從「親子共讀」的功能和意義來看,則不管父母用何種語言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只要能創造持續且愉悅的共讀經驗,都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並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情感,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與自信心。 語言學習的方法很多,培養孩子多語文能力還必須搭配有意義的情境,讓孩子接觸不同語言的閱讀材料其實無可厚非,但毋須執著於故事書的語言學習作用,否則刻意強調它的語言,反而容易忽略故事內容的趣味及對孩子發展的意義,惟有創造讓孩子樂在閱讀的情境,語言才能自然內化於他們的認知思維中。